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历史

2024-05-04 00:34

1. 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历史

19世纪80~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1882年俄国敖德萨犹太人医生L.平斯克尔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同时,在俄国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比路,并开始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有组织的移民。1895年维也纳犹太人记者T.赫茨尔撰写《犹太国》一书,进一步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在他领导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次犹太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会上成立了以赫茨尔为主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散居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属于同一民族,不应与其他民族融合和同化。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主要途径不是消除产生反犹太主义的阶级根源 ,而是与非犹太人分离,单独建立一个国家。只要取得宗主国与其他大国的支持和有钱的犹太人的资助,不断向一确定]地区移民,即可实现这一目标,而无须征得殖民地区居民(巴勒斯坦人)的同意。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当一个民族拥有一块土地超过50年,他就拥有了这块土地,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犹太人的主体已经离开了巴勒斯坦,他们已经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十九世纪末期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此时该地区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英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在英国政府的准许下,犹太人向该地区移民加速,此时主要是来自东欧,尤其是苏联的移民。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所以说,阿拉伯人有权利反对该决议,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犹太复国主义首先被英国所利用。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者不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采用政治、外交、财政以及军事手段,强行组织犹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区移民。在1882~1948年间的6次移民浪潮中,有46万多人移居巴勒斯坦。希特勒德国奉行的灭犹政策加快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并使耶路撒冷国际化。此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用武力抢占了拟议中所谓犹太国的领土,同时强占了分治计划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地区,在4个月内迫使30多万阿拉伯人离乡背井,成为难民。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国。决议对巴勒斯坦人明显不公,因此巴勒斯坦人拒绝建国。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大量移民和建立以色列国,大大激化了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以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

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历史

2. 犹太复国计划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间要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时代说起。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反犹太高潮持续不断,世界范围内愿意接纳犹太人的只有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东北。阿拉伯人是因为宗教的宽容,中国人责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不得不接受这种情况。
最初的犹太人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迫使他们离开家园的是苏联的大规模排犹运动。来到中国东北后,比俄罗斯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打部分在此定居下来。他们将带来的巨大财富投资于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和工业建设中,使得当时日本在东北军民工业飞快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引起了日本的注意。于是日本人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利用犹太人的巨大财富和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既可以大大的增加东北的开发进程,又可以影响美国政权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认态度。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犹太人这时候正在全球遭受迫害,急于寻找一块环境优越的土地建国,如果日本人愿意提供这个条件的话,中国东北正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河豚鱼计划出炉了,日本许诺对犹太认不采取歧视政策,并给予他们一块土地复兴犹太国,犹太人则用他们的财富帮助日本人在东北和以后被侵占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并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协议一旦达成,全球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开始向中国东北大转移
行动,颠峰时期,在整个东北犹太人大量蜂拥而至,仅哈尔滨一地就有近三万犹太人。一时间犹太社区,犹太教堂遍地开花。日本凭借着犹太人的大量资金,是东北迅速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就在犹太人在中国东北的复国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两个情况最终使得他们的美梦破产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美国政府察觉到了日本的企图,他们强迫犹太复国组织不准在中国建国,这个行动最终导致了犹太复国主意的主要组织否定了在中国东北的建国计划。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对于犹太人的不断抗争。在犹太人大量到来,其复国计划在东北公开后,整个东北的犹太人入侵者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有力还击。一时间,中国人民在东北全面出击,犹太人伤亡惨重,财富的损失也非常巨大,整个东北犹太社群立即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尤其是针对犹太富豪的袭击,使得他们的精英阶层认识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在中国的领土上,即使有日本人的庇护,也不可能让他们那些轻易实现建国。
在美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双重打击下,犹太复国主意的决策者最终放弃了在中国东北建国的梦想。虽然后来仍旧有部分犹太人不愿意放弃,并且日本也仍旧想利用犹太人的财富和在美国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反抗始终使得他们生活在恐怖中,最终他们也都离开了中国东北。
回顾这段历史,我不得不指出,虽然中国人民的抗争很大程度上瓦解了犹太人在中国东北复国的意志。但是没有美国在当时的阻挠,东北和可能出现一个叫以色列的犹太国家,而生活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也很可能沦为东方的巴勒斯坦人。
中国人民必须认真的总结历史教训,努力的发展,在不借助外部势力的情况下有能力保护领土和人民。

3. 犹太复国主义是什么?

又称犹太复国运动,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和运动。它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俄、法、德出现了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希特勒的灭犹政策加快了它的发展。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散居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属于同一民族,不应与其他民族融合和同化;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主要途径应是与非犹太人分离,单独建立一个国家。他们认为只要取得宗主国与其他大国的支持和有钱的犹太人的资助,不断向一确定地区移民,即可实现这一目标,而无须征得殖民地区居民的同意。于是犹太人向巴基斯坦地区大量移民,并于1949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激化了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此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

犹太复国主义是什么?

4. 犹太复国主义的基本概况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与运动。又称犹太复国运动。上古时代,巴勒斯坦曾存在着以色列国和犹太国两个犹太人国家,分别于公元前8世纪和前6世纪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即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个巴勒斯坦,流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80~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1882年俄国敖德萨犹太人医生L.平斯克尔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同时,在俄国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比路,并开始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有组织的移民。1895年维也纳犹太人记者T.赫茨尔撰写《犹太国》一书,进一步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在他领导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次犹太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会上成立了以赫茨尔为主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犹太复国主义首先被英国所利用。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者不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采用政治、外交、财政以及军事手段,强行组织犹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区移民。在1882~1948年间的6次移民浪潮中,有46万多人移居巴勒斯坦。希特勒德国奉行的灭犹政策加快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并使耶路撒冷国际化。此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用武力抢占了拟议中所谓犹太国的领土,同时强占了分治计划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地区,在4个月内迫使30多万阿拉伯人离乡背井,成为难民。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大量移民和建立以色列国,大大激化了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以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 犹太人返回祖辈所居住的地方的愿望已成为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自从古代的犹太人起义失败,以及在公元70年罗马帝国对耶路撒冷的毁灭,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地区,然后犹太人就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虽然在HellenisticAge许多犹太人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1](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如同MosesHess在他1862年的著作《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所论,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个民族问题。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这个事件的一个见证者是犹太裔奥地利人西奥多·赫茨尔。在1896年他出版的一个叫做《犹太国》的小册子中,他将这个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然而,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2]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锡安主义这个字根源于锡安(Hebrew:ציון,Tziyyon),是圣经中所提到耶路撒冷的别名。这是奥地利犹太出版商NathanBirnbaum在他1890年的刊物《自我解放》中对犹太民族主义所创的词。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在独立战争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或是被驱逐出境,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直到1967年以前,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回归法令,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法令,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导致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个变化看起来是永久的。1968年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采用了以下的准则:犹太人的团结与以色列在犹太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犹太人从所有国家移民到祖先的土地——以色列地区,在“预言的正义与和平”之下的以色列国的富强,通过犹太、希伯莱与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和强化犹太的文化价值观与精神价值观而保存犹太人的身份,和在所有地区对犹太人权的保护。 1918年奥图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制,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崭新的局面。首先扩大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屯垦区,开始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和筹募建设基金,并且劝阻—或说迫使—英国当局不可采取任何将导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动作。1920年代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建制亦具国家雏形,但同时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移入的抵制升高。国际间犹太人对锡安主义仍存在意见分歧。许多在欧洲和美国的犹太人认为并不需要有一个“犹太故土”,因为即使不支持锡安主义,犹太人一样能以平等公民身分居住于西方民主国家。

5. 犹太复国主义的评价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圣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犹太复国主义的评价

6. 什么是英美扶持的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在公元1-2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
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动,十分猖獗,它是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

7. 犹太复国主义的介绍

锡安主义(希伯来语:ציונות‎/Tsiyonut,阿拉伯语:الصهيونية‎/al-Sahyūnī,英语:Zionism),也称“犹太圣会主义”,中国大陆官方习惯(择其用意)译为“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政治运动和犹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认同于以色列地带重建“犹太家园”的行为,也是建基于犹太人在宗教思想与传统上对以色列土地之联系的一种意识形态。犹太人是一个源自古代近东地区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过犹太王国及其自治领。根据犹太教(Judaism)、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9世纪。在犹太复国运动发展初期,锡安主义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对19世纪时在欧洲的以天主教徒为首的社会中十分猖獗的反犹主义的一种回应。从1世纪开始,犹太人遭受来自罗马天主教会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迫害,原因是犹太人被认为对耶稣受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区的犹太人则得以和当地人和睦相处。在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以及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的民粹运动于1948年(尤其是以色列建国前后)达到了高潮。

犹太复国主义的介绍

8. 犹太民族是怎样复兴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反犹主义有所减缓,但战争一结束,这股经久不衰的思潮马上又抬头了。在波兰,政府公然制定了歧视犹太人的经济政策。在罗马尼亚,出现了以把犹太人驱逐出境为公开目标的组织和运动。在立陶宛和拉脱亚,削弱犹太人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影响的倾向日益加剧,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苏维埃俄国,革命后初期犹太人的境况大为改善,反犹太主义被宣布为非法,所有犹太人都获得了平等权利,一些犹太人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一批犹太裔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又开始上升,使苏联境内至乏百万犹太人再次处于压力之下。二十年代的反犹思潮既继承了传统反犹理论中的种族歧视、宗教偏见等老一套货色,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反犹与反共相结合。由于带上了强烈的反共色彩,二十年代的反犹运动必然向右翼极端势力靠拢,最终不可避免地与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义同流合污,而将五花八门的反共、反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奇谈怪论拼凑在一起,炮制出一种系统的法西斯反犹理论的,正是那位出生在奥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此人公然宣称,现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分崩离析,“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正在策划征服欧洲和全世界,作为“优良种族”的雅利安人必须通过“永久性的革命”来消灭犹太人及其马克思主义,以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希特勒于1933年初在德国上台,随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从1933年到1945年的12年里,这场运动从没间断,而且逐步升级,就其全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8年),主要是在德国本土颁布一系列反犹法令,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无孔不入的迫害。1933年4月,纳粹德国颁布了第一个反犹法令“恢复公职人员法”,规定“非雅利安祖先的文官必须退职”。根据这一法令把犹太人赶出了政府机关。同月,制订了“大学生十二守则”,其中一条是:“我们最危险的对手是犹太人。”此后犹太裔大学生在校园内处境日趋困难,许多人被迫退学。同年10月,“国家报刊法”出台,规定所有编辑都必须是雅利安血统,连配偶都不能是犹太人,于是犹太人又不得不离开新闻和出版部门。1935年秋,公布了由一系列法令组成的“纽伦堡法”,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及一切相关的政治权利,并且不准犹太人与“德意志或其同源血统的公民”结婚。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和纳粹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抵制和冲击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商店和律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殴打甚至杀害犹太人。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等地组织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将犹太人写的书及其“非德意志”书籍均付之一炬。许多世界文化如海涅、毕加索、门德尔松、塞尚等人的作品均被查禁,连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的科学泰斗和文化巨匠也不得不流亡国外。到1935年底,德国有8000名犹太人自杀,7_5万名犹太人移居国外。1936年反犹行动稍有收敛,因为奥运会在柏林举行。然而奥运会一过去,反犹行动立即再次升级。1938年11月7日,犹太青年格林斯潘刺杀了德国驻巴黎使馆一秘赖特,纳粹当局立刻借此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犹狂潮。11月9日这一天,德国各地的犹太会堂被烧毁,犹太公墓破坏,犹太商店被打砸,死伤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有2万多人被关进集中营。由于当日成千上万块璃璃被砸碎,因此11月9作被为“玻璃破碎之夜”或“水晶之夜”。在史书中,这个词后来就成了迫害犹太人的代名词。此后,纳粹当局又颁布一系列法令,规定犹太人在公共场合必须带黄星,犹太人的护照均要加盖“J”字,犹太医生的许可证也被吊销。至此,德国犹太人已丧失了生存的权利。第二阶段(1938—1941年),随着德国吞并和占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粹的反犹政策和法令被照搬到德占领地区,并发展为驱赶和隔离相结合的行动方针。1938年3月至1941年5月,纳粹德国先后吞并、侵占和“进驻”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于是纳粹的反犹运动也扩展到了上述地区,一些傀儡当局与纳粹狼狈为奸,在其中充当了打手的角色。如法国维希政府积极同德国合作,制定严厉的反犹法律,千方百计迫害法国犹太人;挪威的吉斯林政府也紧靠纳粹,在挪威掀起了反犹恶潮。在荷兰、希腊、南斯拉夫等国,反犹行动也愈演愈烈。第三阶段(1941—1945年),纳粹当局转而这行“最后解决”政策,即从肉体上毁灭整个犹太民族。1941年6月纳粹入侵苏联,当时苏联境内有三百多万犹太人,如何处置这些犹太人成了纳粹头目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正是在这前后,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出笼了。早在1939年,希特勒就开始谈论全部消灭欧洲犹太人的可能性。在准备对苏战争过程中,他下达了“消灭所有犹太—布尔什维克分子”的密令。于是“最后解决”一词就成了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代名词。纳粹首先在苏联实施“最后解决”方案,专门执行此任务的四个特别行动队紧跟在向前挺进的德军之后,杀死所有被抓获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红军政工人员和共产党干部。从1941年末到1942年初的一个冬季特别行动队就处死了近50万犹太人。进入1942年,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实行“最后解决”,纳粹组织一批“专家”设计出了毒气室,于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这些所谓的“淋浴室”毒死。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了一天毒死6000人的最高记录。万湖会议文件指示道:“在实际贯彻最后解决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对欧洲从东到西进行彻底搜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