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2024-05-07 23:57

1. 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法律分析: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第十三条 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负责审查批准供矿山建设设计使用的勘探报告,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批复报送单位。勘探报告未经批准,不得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和各类矿产储量的统计资料,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务院规定汇交或者填报。
第二十五条 矿床勘探必须对矿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其储量。未作综合评价的勘探报告不予批准。但是,国务院计划部门另有规定的矿床勘探项目除外。

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2.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是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工作结果确定的经济意义。
8.1.2 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8.1.2.1 预测的:是对矿产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一定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2.2 推断的:是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2.3 控制的:是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2.4 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3 经济意义:是可行性评价的结果。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四种。
8.1.3.1 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企业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
8.1.3.2 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企业内部收益率大于零而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能变成经济的。
8.1.3.3 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企业内部收益率小于零,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8.1.3.4 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3.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7.1.1 可行性评价程度
可行性评价程度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种,见附录J。
7.1.2 经济意义
7.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煤炭的平均价值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或其他扶持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通常把未来矿山企业的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于煤炭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10%、净现值大于零的煤炭资源划为经济的。
7.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通常把未来矿山企业的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大于零,而低于煤炭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10%,净现值等于零或接近于零的煤炭资源划为边际经济的。
7.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通常把未来矿山企业的年平均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均小于零的煤炭资源划为次边际经济的。
7.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7.1.3 地质可靠程度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4. 资源/储量类型

按经济意义(E)、可行性评价(F)和地质可靠程度(G)三维要素,将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并按EFG顺序给每一类型一个三位数的编码(见附录A)。
8.2.1 探明的矿产资源分类
探明的矿产资源按其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九类。探明的矿产资源是矿山建设的主要依据。
8.2.1.1 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
8.2.1.2 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与可采储量(1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2.1.3 预可采储量(12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
8.2.1.4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与预可采储量(12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2.1.5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
8.2.1.6 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与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特征基本相同,本类型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
8.2.1.7 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8.2.1.8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特征基本相同,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8.2.1.9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
8.2.2 控制的矿产资源分类
控制的矿产资源按其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五类。控制的矿产资源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
8.2.2.1 预可采储量(122)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
8.2.2.2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与预可采储量(122)的分布特征相同,其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2.2.3 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
8.2.2.4 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8.2.2.5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
8.2.3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
8.2.4 预测的资源量(334)?
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产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5. (八)关于资源储量分类

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标准修订勘查规范总则和分矿种勘查规范,修订前后最突出的不同点是资源储量分类的不同。原总则和分矿种规范的储量分类分级部分,是表内、表外、A、B、C、D、E级储量,规定了定义、级别条件和用途。修订后的总则和分矿种规范的资源储量分类部分,使用新的分类标准,按照新分类标准列述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及十六个类型的定义、类型条件。
在列述资源储量的大类和16个类型时,总则与新分类标准中的相应内容相比,有稍详和实用的解释。而分矿种规范则各有特色,一般是先规定分类依据,以经济意义、地质可靠程度(有的加上可行性评价)为依据,大部分规范采取新分类国家标准中的相应内容及顺序,并详细规定了四种地质可靠程度的条件。如《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磷矿地质勘查规范》、《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盐湖、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12个规范。也有的是以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四种地质可靠程度为主线,列出其必须符合的条件,然后列述与该地质可靠程度有关的资源储量类型及其条件,如《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铀矿地质勘查规范》、《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4种规范。《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规范,在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的解释之下,仅简明的列出了与该类别有关的资源储量类型名称,没有详细列出类型条件。

(八)关于资源储量分类

6. 资源/储量的工业指标

预查、普查阶段可采用现行的一般工业指标;详查、勘探阶段应结合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依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确定。供矿山建设设计、估算矿产资源/储量所需的工业指标的确定,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程序。

7.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3.1 预查、普查阶段估算的垂深,一般为1 000 m,最大不超过1 200 m;只适于建小型井的地区一般为600 m,最大不超过1 000 m。详查和勘探阶段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应与所划定的勘查区或井田的范围一致。
8.3.2 煤类或煤的工业用途不同时应分别估算。如硫分、灰分变化大时应按含硫量、灰分含量级别分别估算;煤层的风化带要圈出,但一般不予估算,但若风化煤中总腐殖酸含量大于20%时,应估算其资源/储量;炼焦用煤还应圈出其氧化带,并单独估算其资源/储量。详查和勘探阶段是否估算风化带和氧化带的资源/储量,应与探矿权人商定。
8.3.3 资源/储量估算中所利用的各项勘查工程(工作)成果和基础资料的质量应当可靠。
8.3.4 煤层倾角小于60°时,在平面投影图上估算资源/储量;当倾角等于或大于60°时,则应在立面投影图或立面展开图上进行估算。
8.3.5 煤层倾角小于15°时,可以利用煤层的伪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积估算资源/储量;倾角等于或大于15°时,则必须以煤层的真厚度和斜面积进行估算。
8.3.6 对煤层厚度的特厚点、变薄点或不可采点,均应分析其原因,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处理。
8.3.7 资源/储量的估算方法和各项估算参数,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尽可能推广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全方位地实现计算的微机化处理。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以万吨为单位,不保留小数。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

8.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

一般包括矿体圈定的面积、厚度、体积质量(体重)等计算参数,应以实际测定为依据,要求数据真实、准确、具有代表性。估算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储量,如缺乏实测矿石体积质量(体重)值,可采用类比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