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的

2024-05-07 18:38

1. 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的

  论文关键词:公民环境权利;环境保护;法律确认

  论文摘要: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公民环境权利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理论关注,而且不少国家的法律做出积极回应。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的基本特点,这很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应当确立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公民环境权利应当两条进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公民的环境权利(或称为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拥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通常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它区别于: (1)公民、集体或国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2)国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拥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3)私法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所有权、人身权和相邻权;(4)传统人权理论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当今国际社会,公民的环境权利作为一项新兴的基本人权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说明,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体制存在倚重行政环境权力而轻视公民环境权利的弊端;为实现我国环境的有效保护,我国法律应当具体确认公民的环境权利;法律确认进路应两路并行: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融合。

  1环境保护中公民环境权利问题的提出

  立法出于技术考虑,并不必然在法律规则中既对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做出规定又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内容进行宣称。如我国《民法通则》(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均为简称)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该规则就并未对国家、集体和公民享有财产权及其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地,这样简洁的表述在司法实践中并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样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条文中对所要保护的权利及其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些法律规则的背后,存在着一张清晰的权利谱系。然而在权利规定比较模糊的时候,法律规则实现对权利的保护则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我国从1978年首次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法、环境保护专项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环境标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以及刑法、民法相关规定在内的庞大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从“国家保护环境”出发,衍生出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行政权力和义务。在我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方式呈现出了以政府管制为主的特征。在政府管制的模式下,政府对于环境保护享有广泛的权力,宏观上包括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制定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和计划,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等。微观领域包括环境行政许可权,环境行政处罚权等等。政府通过行使环境权力,对环境违法主体科以相应义务,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此外,国家公权力还通过刑事手段介人环境保护,我国97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罪”的规定就是重要的体现。

  在政府控制的模式下,相对于国家的环境权力而言,我国公民环境权利的规定则显得薄弱并且模糊不清。政府权力介人环保领域,并没有明确以保护环境权利为目的。如《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业化建设的发展”(第1条)。这里的“保护环境”和“保护环境权利”虽然密切相关但是并不相同,前者从实用主义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后者以价值目标为导向,事实上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目的和手段。我国从宪法到具体的行政法规,没有专门对环境实体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对于公民环境实体权利的规定是“隐形规定”。对于程序性权利,除了受到环境侵害的诉权以外,我国《环境保护法》还规定有检举控告权,《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享有知情权和建议权④,但都并不完善。此外,尽管有一些权利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发挥着保护环境的作用,如所有权、人身权及相邻权等的正面规定,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权利,因为其主旨并不是保护环境法益。传统民事权利制度对于环境保护力不从心,尽管现代民法理论中的财产权、人格权及侵权理论都在发展,但它们离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去甚远。如北京市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因产生大量噪声、震动和粉尘,严重影响了周边四户村民的正常生活,四户村民向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但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以“不属民事审判范围”为由,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

  2公民环境权利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权利为人类一直自然地享有,并不随着法律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也可称为一项自然权利或基本人权,其正当性是不证自明的。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开发利用环境的财产权与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产生冲突,才引起了现代意义上公民环境权利的关注和讨论。即便是在这种冲突中,公民环境权利的正当性也是不容质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这种冲突中各种权利的位阶关系和如何协调冲突。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彼得·S}温茨( PeterS. Wenz) 教授在《环境正义论》一书中写到,“倘若发生冲突,财产权至少在某些时候应该做出让步”,“人权如此重要,不能为了更小的目标而妥协。例如,人们不应该为了他能够拥有更廉价的电力而遭受癌症的痛苦”。

  就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来说,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目的和手段。政府权力对环境保护的广泛介人,有着深刻的合理性,环境外部的不经济性⑤和为避免环境的公地悲剧⑥都需要政府权力的介人才能予以克服。在宪政国家,环境保护的行政权力固然来源于宪法的授权,但最终来源于民众的授权。可以说,权力都是直接或间接源于公民权利。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论及国家的起源时认为,人类是为了避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才“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见转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个人或集体就是主权者,即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继后的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同样认为,“开始组织并实际组成政治社会的,不过是一些能够服从大多数而进行结合并组成这种社会的自由人的同意。这样,而且只有这样,才会或才能创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这些思想后来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所采纳,《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时至今日,各国宪法基本都确立了“主权在民”,这是各国政府及公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是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权力为保护权利而存在。环境保护的行政权力,同样地来源于公民所具有的环境权利,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权力存在的正当性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环境权利为政府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合法性的基础,环境保护应以保护公民环境权利为目的。

  公民环境权利不仅为政府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基础。近年来,我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这种非制度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属于公众参与的非常态,由于非常态的公众参与表现为组织的非程序性,动机的多层次性,性质的复杂性,行为的非理性以及后果的消极性,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有诸多的消极影响。公民有了法律上确认的环境权利,就可以依据环境保护的权利实施相关行为,可以要求义务主体为或不为一定的环境行为,在受到侵害时可以获得法律上的救济,同时也明确了公众环境保护行为正当性的边界。因此,公民环境权利的确立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环境权利不仅是主体参与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基础,而且在实际运行中起着对公权力的制约作用。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在提供大多数 (包括清洁环境在内的)共用品和服务方面是低效的,表现为浪费、冗员和低生产率,在行政权力介人市场的时候,可能还存在权力寻租的问题。政府低效的原因在于,政府是有自身利益的社会主体。在公共选择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社会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从公共选择理论上讲,权力需要制约。从政治文明的发展来看,权力的制约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权力制约权利阶段、以权力制约权力阶段和以权利制约权力阶段。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指公民用自己的法律权利制约政府权力,以防止政府权力的变异和滥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环境保护是利益冲突比较集中的领域,政府可能会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也可能会为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牺牲环境利益,加上政府行为的低效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以权利制约权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域外公民环境权利考察

  公民环境权利主要是由各类国际会议和文献倡导的。1970年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发表的《东京宣言》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有富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人类有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1973年在维也纳欧洲环境部长会议上制定的《欧洲自然资源人权草案》中,环境权被认为是新的人权并将其作为《世界人权宣言》的补充。1986年作为地区性人权文件的《人类与人民权利非洲宪章》第24条规定,所有人民应该享有能够适合他们发展的一般的令人满意的环境权利。1987年2月国际环境法专家组拟订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原则建议》指出:全人类对能满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环境拥有基本的权利。1989年《哥斯达黎加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责任宣言》在序言中写到:认识到国际社会确认人类有在保障尊严和福利的环境中生活的基本权利。1991年《关于国际环境法的海牙建议》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国家应该承认对于确保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生存与精神福利的个体与集体的基本环境人权。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宣称,人类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1995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起草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公约草案》第十二条规定:缔约方努力逐渐全部实现任何人对环境的权利以及为了其健康、福利和尊严的足够的发展水平。

  在全球化的对环境权的呼吁中,部分国家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如1980年《智利共和国宪法》第3章第19条规定:“所有的人都有权生活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1980年《秘鲁政治宪法》第2章第123条规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有生活在一个有利于健康、生态平衡、生命繁衍的环境的权利”。1987年《菲律宾宪法》规定:

  “国家保障和促进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及和谐的要求,享有平衡的健康的环境的权利”。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第42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享受良好的环境和获得关于环境状况的信息的权利,都有要求因生态破坏导致其健康或财产受到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1993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12条规定:“共和国公民有享受有益于生活和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据统计,全球有四十多个国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国家通过的宪法或法律中都规定了环境权。其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的宪法和宪法修正案都没有忽视这一权利。

  除了宪法的规定外,部分国家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或法规中确立了公民环境权。如197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参与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1998年《法国环境法典》规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每位公民均有权拥有一个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环境,并且由他们确保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2002年《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第11条第1款规定:“每个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免受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自然的和生产性的紧急状态引起的不良影响的权利,有获得可靠的环境状况信息和得到环境损害赔偿的权利”。

  综观国外公民环境权利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1)非官方领域对于公民权利的呼吁或宣称对于公民环境权利在法律上的确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既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环境问题的严峻态势,也反映出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所蕴含着的巨大热情和力量。(2)公民环境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这一过去自然就获得和享有的利益在受到侵害过后,开始寻求法律的保护,在传统的人权内容不能涵盖环境权利内容的情况下,不少国家直接将公民的环境权利明确写人了宪法当中,丰富了基本权利的内容。公民环境权利也主要是被规范在宪法当中,是作为一项基础性权利而存在的。(3)环境权的表述上各个界定并不相同,反映出了内涵的丰富性,但其权利主体上并不包括国家,权利内容并不包括主体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的是权力和职责,与环境权利相去甚远,而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属于传统财产权规定的范围,环境权利是与环境保护的需要相联系的。

  4我国公民环境权利的法律确认进路

  环境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权利在现实地受到威胁和侵害的时候,需要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的形势是严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制度层面公民环境权利的缺失有关,公民环境权利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目的和手段。在相对单一的环境行政管制方式下,公民的环境权利诉求未能充分实现,环境保护组织不发达,司法权力保护环境的成效不明显 (环境公益诉讼难以得到支持)。因此,我国确立公民环境权利,既是正本清源明确环境保护的真谛,也是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

  公民环境权利的确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有效调动社会力量以及司法权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切实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有效保护,我们认为,在宪法确认以公民享有良好环境为内容的公民环境权后,可沿着两条进路对公民环境权利进行细化。一是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相结合,在以权力保护环境的立法中注人公民环境权利的内容。这些权利主要包括:(1)环境知情权。即公民对环境状况、国家的环境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环境状况等有关信息获得的权利。(2)环境参与权。即公民拥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组成环保的团体,实施公益性环境保护行为等权利。(3)环境行政请求权。即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向环境行政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对公民环境权利进行细化的另一进路是与传统私权相融合,将公民环境权利在私法上进行规定。这一类公民环境权利主要包括: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清洁产品权、环境审美权、环境文化权、户外休闲权、避免噪声污染权等。

  法律确认公民环境权利的两条进路并不意味着公民环境权的性质具有公私两重属性。公民的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相结合,即便是在保护公共环境利益的情况下,也并不意味着公民的环境权利具有公权力的性质。在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框架内,公权力不能放弃,也不能通过协议而变更,而私权则可由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自行处分。公民环境权是法律确认并授予公民对自身的环境利益进行判断和做出处分的权利,因此本质上属于私权。同时由于环境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公民的环境权又区别于传统个体意义上的私权,具有公益性,因此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私权—公益性的私权。正是公民环境权的这一特有属性,使得传统的私法救济和单纯依赖公权力的介人都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法律既需要承认其公益性,也需要承认其私权性质,这正是我们主张法律通过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相结合和与传统私权利相融合这两条进路来确认公民环境权利的根据所在。

  法律确认公民环境权利的两条进路对于环境保护分别具有内在的推动机理。第一,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的公权力结合的进路,能够通过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行政权力的互动实现环境保护。首先,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行政请求权制约了政府环境权力的行使,能够有效地防治个别政府官员在行使环境权力过程中的寻租和暗箱操作,使得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不能背离公民的环境利益。其次,这些权利还能引起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行政请求权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从而通过司法权实现对环境行政权力的制约。再次,要实现对环境更为有效的保护,权力对权利的制约是必须的。公民环境权利是法律授予公民对自身的环境利益进行判断并做出处分的权利,但由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属性,公民个人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滥用权利,从而牺牲公共的环境利益。此时,政府环境权力就能够对公民环境权利进行干预或制约。如此,公民环境权利与政府环境权力的双向制约与互动,推动着环境保护在法制轨道上良性推进,从而实现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第二,公民环境权利与传统私权相融合的进路,能够通过充分发挥公民的主动性实现环境保护。虽然传统私法的财产权、人身权以及相邻权的规定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对这些权利的侵害发生现实的损害时,对这些权利的救济能简洁地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但是,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环境审美权等公民环境权利的明确赋予,是直接针对公民的环境利益而做出的。相对于传统私权而言,这不但大大丰富了公民私权的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标准,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私法对于环境保护的不足。公民在私法上有了明确的环境权利,就能更加关注自身的环境利益和对于环境利益的自觉维护。公民环境权利作为一种私权的发达,进而能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繁荣,使社会力量能有序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过程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此外,对于那些破坏环境利益的行为,公民或环保组织能有效地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就先,更为充分地调动司法力量进行遏制,这不但能实现对公民环境权利的维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的

2. 大学环保概论论文3000字,与环境有关的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埃泄幕哪恋匾汛?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3. 1000字左右关于环境保护的大学生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000字左右关于环境保护的大学生论文

4. 环保论文1500字左右

浅谈水体污染 

全世界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正逐渐地增加,而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浪费,水土的流失,水体的污染,也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尤以水体污染最为严重。 
水体除了水本身外,还包括水生生物和底泥等。天然水体本身所具有的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净化的机制,水体自净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水体的自净作用过程进行得相当缓慢,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时称为水体污染。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出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使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新物质日益增多,许多新物质具有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一旦污染水体,将长时间滞留在水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无法分解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新物质。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三类。 
悬浮物质主要是泥砂和粘土,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和城镇街道径流,少量来自洗涤废水。 
胶体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物,水体中有机物的生物部分,总大肠菌群是检验致病微生物是否存在和水体污染状况的指标之一;水中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非生物部分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浓度DO越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当DO≤4时,鱼类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有机物污染的另两种更常用的指标是化学需(耗)氧量COD和生化需(耗)氧量BOD。COD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需(耗)的氧量,单位是mg/L。BOD表示利用微生物氧化水样中全部的有机物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单位是mg/L。这两种指标越高,表示水体污染程度越深。 
溶解物质主要是一些完全溶于水的盐类(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等)和溶解气体(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我国水体污染量大而广的主要污染是耗氧的有机物,危害最大的是重金属和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 
前不久,曾取样杭州西溪河水做了实验,测得水样中COD(Mn)=28.07,超过正常标准将近一倍(详见文后所附实验报告)。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水体污染已成为了问题的重中之重。西溪河能有今天的状况,绝不是人们在短时间内所为,而必然是因为沿岸居民对其长达数十年的不间断的污染所致。高达28.07的耗氧指数,令人心悸,几十年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却连鱼也无法生存,这是何等的可怕,又是何等的可悲!几年前,沿河的工厂每年向河中排放的工业废水数以亿计,垃圾处理场每年向河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又何止万吨?再加上周围居民无限制地向其中排放生活废水,使清水终于成了污水、臭水、死水。如今,杭州市政府虽然为改良西溪河的水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关停了沿河的所有工厂和垃圾处理场,但是随着居民小区的增多,使生活废水的排放量较从前又大大地增加了,以致于水质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这一切,使得所有的“始作佣者”饱受煎熬。尤其是夏季,河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引得沿河地区蚊蝇满天。每当河道的水闸关闭时,成片的垃圾堆积于河面,此情此景与“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美名是何等的“相配”啊! 
然而,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人类却一定要见到这一幕惨剧发生,甚至一定要这一幕惨剧有所发展,方肯痛下决心来治理。这是何必呢?这不仅对水体、对环境、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也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2年,当时的水利部长杨振怀曾发布过全国各类水土流失情况的报告,上载:截至1992年6月,全国各类水土流失面积为49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15%。如此惊人的数字,已告诉人们,中国是当今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见水资源在中国的可贵。 
尽管如此,却仍有许许多多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杭州的西溪河早已是“臭名远扬”,另外,杭城的运河、古新河也早与西溪河“齐名” 
在泰国首都曼谷,号称泰国母亲河的楣楠河,如今河水似墨般黑,泛出的臭气,也绝不亚于西溪河,拿根棒子随手一搅,沼气便不断涌出。楣楠河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沿岸宾馆向其中排放大量生活污水以及货船排放的废油所致。98年亚运会前夕,更有甚者将成车的建筑垃圾倾倒入河。这一切的一切,终于使得泰国的“母亲河”面目全非。 
大量事实再一次地向人类证明:水体污染是人类自己所为,而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人类自己来承担。 
严重的水体污染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在中国,太湖流域内所有的排污单位均在1998年12月31日前实现了达标排放。这也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了。 
现在,一切的行为,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要想彻底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决非三五年便可完成的,必须在治理已污染水体的同时,保护未被污染的水体,并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素质,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为造福子孙万代而做出贡献。 
大自然需要人类,人类更需要大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遭灾的还是人类自己。为了自己,为了一切生物,更为了地球,人类必须解决环境问题。从小事做起,还空气以清新!还天空以碧蓝!还河流以清澈!还山峦以绿色!还地球以健康! 
附1:检验水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实验目的:1、巩固滴定操作成果 
2、了解水体及水体污染的初步知识 
3、通过对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了解不同水体受污染的程度,从而激发和增强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测算水中的化学耗氧量(COD)。当DO≤4时,鱼类即无法生存。 
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移液管、洗耳球、10ml量筒、100ml量筒、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100ml酸式容量瓶、100ml 碱式容量瓶、玻璃棒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溶液、稀硫酸、草酸钠溶液、蒸馏水、河水水样 
水样来源:杭州西溪河 
实验操作:1、分别用浓度为0.1N的KMnO4溶液与Na2C2O4溶液配制为0.01N的溶液,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 
2、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滴定管中,并调零(KMnO4溶液置于酸式滴定管中,Na2C2O4溶液置于碱式滴定管中); 
3、取充分摇匀的废水样10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并向瓶中加入5 ml以1∶3配制的H2SO4溶液,使其均匀混合; 
4、自滴定管中加入体积为V0的KMnO4溶液,摇匀,并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沸水浴液面要高于瓶内溶液液面)在此过程中,溶液必须保持淡红色,否则应向瓶中再加入KMnO4溶液; 
5、 30分钟后,取出锥形瓶,并趁热向其中滴加10ml0.01N的Na2C2O4 标准溶液,摇匀后,立即用0.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并半分钟不褪色,记录滴定所耗0.01N的KMnO4溶液的体积,记作V1; 
6、再向溶液中滴加10ml0.01N的Na2C2O4标准溶液,并用0.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记录滴定所耗KMnO4溶液的体积,记作V2,以此测定KMnO4溶液的校正系数K=10.00/ V2;

5. 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
  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
  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
  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
  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
  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
  (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
  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
  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
  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
  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
  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
  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
  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
  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

6. 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3000字左右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2.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页)
  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3.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4.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4.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4.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54·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7. 1000字 环保论文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我积极的想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想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想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想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一起到校园外捡垃圾,让爷爷奶奶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我偶然在上网时看到了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破坏着大地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口号:“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碧蓝的,水是清澈见底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1000字 环保论文

8. 环保论文1500字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离不开水,动植物也离不开水,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缘于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了一个水的世界,科学家称它们为水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海洋出现之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样,没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形成云雨的主要因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气涌向天空,随着气流飘向大陆,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过江河重新回到两极和大海,另一部分则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在南北两极和大陆高寒地带,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气温过低,大量的积雪又难以变成坚冰,于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线.每年夏季,当太阳的光辉照射到冰峰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着沟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场,成了当地人畜饮用和农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丰富的水资源给万物带来生机,使生态保持平衡.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积为水所覆盖,然而,人们很难想象,传统观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开始成为稀有资源,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储水总量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却只占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于两极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积雪之中,这么一来,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于地下蓄水层、河流、湖泊、土壤、沼泽、植物和大气层中,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都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水资源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问题,在联合国列出的最有可能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名单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另外还有开罗、孟买、雅加达、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多河的国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条.但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水资源比较贫乏.就全世界而言,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对淡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对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现赤潮,江河鱼虾绝迹,有的甚至成为臭河、死河.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