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寺的关于兰若寺

2024-05-18 19:46

1. 兰若寺的关于兰若寺

《倩女幽魂》中的兰若寺乃千年树妖姥姥管辖之地,树妖操控手下美丽女鬼诱得男人以吸取他们的阳精。书生宁采臣借宿兰若寺,偶遇道士燕赤霞,并与姥姥手下的女鬼聂小倩邂逅,抒写了一场凄美缠绵的人鬼恋。《聂小倩》被改编成了众多电视电影作品。其中《倩女幽魂 》(1987,张国荣,王祖贤版)最为经典,电影演绎精彩的同时亦表明了扬善惩恶的美好愿望,暗喻了人生处世的道理,例如燕赤霞说的“人的世界太复杂,难分是非,跟鬼灵在一起反而黑白分明,清清楚楚。”等台词, 成功地将兰若寺升华为人们心中的另一片净土:纵然也有邪魔鬼怪,但至少黑白分明,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爱憎恩怨分明,一身洒脱。这正是兰若寺真真正正吸引人的地方。或许等到某一天我们厌倦尘世,宁愿化为兰若寺的一缕幽魂,安守心中的净土。

兰若寺的关于兰若寺

2. 有关兰若的诗句

兰若
lánruò
[temple]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详细解释
(1).兰草与杜若.皆香草.《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芬馥歇兰若,清越夺琳珪.”
李周翰
注:“兰若,香草.”
唐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唐
刘禹锡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楚
水多兰若,何人事撷芳.”
(2).指寺院.梵语“
阿兰若
”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
唐
杜甫
《谒真谛寺禅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一:“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
清
孙枝蔚
《登赤城山》诗:“下巖地势稍宽平,无数松竹遶兰若.”

3. 含有若兰的诗句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出处】
魏晋•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译注】
回首顾盼间留下迷人的光彩,撮口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
①啸:撮口作声,打口哨。
 
【说明】
《美女篇》是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赏析】
如果她不是是采桑女,如果她出现在青山茂林间,也许你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聊斋中的聂小倩。星目流盼,朱唇轻启,气息芳香如兰,足以魅惑千千万万书生侠客。曹植笔下的美女眼神一定是顾盼生辉的,“顾盼遗光彩”单单眼神一转就光彩照人,即使素面朝天,即使粗布麻衣也能使人心迷意乱。不禁如此她还“长啸气若兰”,呼一口气,幽幽芳香弥漫,惊为天人。“长啸”多被解为“吹口哨”,这么一来不仅诗意大减,美人形象也会大跌。试想一个温婉可人的采桑女时不时对人回眸一笑再吹个口哨,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恐怕也是不被人接受的吧。

含有若兰的诗句

4. 兰若寺的简介

黄袍山兰若寺(来佛寺),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望湖村高山湖西南,始建于汉朝(约建于公元前118-105年之间),是在汉武帝时期的大汉使者张骞遣副使出使大夏经身毒(今印度国的一部分)之后,由于汉武帝以开放之姿容纳八方之物,黄袍山地处皇城之偏远,才得以由身毒国人在黄袍山传入佛教和建设寺庙,因是华夏四海九州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得名为兰若寺(来佛寺),距今已有2100多年,略早于洛阳的白马寺、南宫的普彤寺,更早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等地的寺庙,可谓为中国佛教寺庙之“佛源”和“祖先”。在汉代时期沿黄袍山大盘山来佛寺侧的古道及山窝相继建起了上寺、中寺、下寺、观音(又称东庵,女性佛教信士集聚之地)等四寺,寺庙建筑面积宏大,信徒众多,曾一度香火极为旺盛。东汉时期在洛阳等地建起了白马寺等寺庙,佛教也开始慢慢在我国各地广为兴起。

5. 兰若寺的兰若寺的来历

一、何谓“兰若” 影片改编自于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聂小倩》,故事发生在浙江金华城北的郊外,但从目前现存的几处真实兰若寺来看,没有一个地方与原著描述相符。据《聊斋志异·聂小倩》一文:“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后“出寺外,见荒坟累累”……由此可见,宁采臣为浙江人,聂小倩是金华女鬼,姥姥是金华妖怪。但关于鬼寺的地址,原文只提到了“北郭”,就是指(金华)城外的北郊。除此之外,文中并未透露一点讯息。兰若(若,音rě),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在古文中并不罕见。因此原文所谓“兰若(rě)”即指僻静的寺院,而非寺名。其实在《聊斋志异》中,大约有十多篇均提及“兰若”一词,意思也都是指一座寺庙,如《尸变》、《画壁》、《促织》、《辛十四娘》等。此外,古代也将兰草、杜若等香草合称“兰若(ruò)”。(不过CCTV-10的节目《第十放映室》在介绍《倩女幽魂》时曾说,兰若寺就是蒲松龄给那座鬼寺起的真正的名字,与上文所述不同。)2009年,《画壁》也被拍摄成了电视剧,邱泽、贡米等人主演,故事还是发生在兰若寺。但《画壁》发生在京城的某座寺庙,同样也没有提及它的真名。编剧给它取相同的寺名,大概也是因为原著提到了“兰若(rě)”。二、寺名的更迭改编自《聂小倩》的影视作品已经不下十部,聂小倩也由蒲松龄笔下的报恩“女鬼”,逐渐演变成现代人自己编撰的俏皮“狐妖”。由于原著没有提及具体寺名,因此历代编剧要么直接忽略不提,要么自行取名。1959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影片《倩女幽魂》,应是最早改编自《聂小倩》的电影作品。影片一开始,浙江人宁采臣走进了一座破败的古寺——金华寺……大概是因为原著故事发生在浙江金华,故以地名命名。1986年,香港导演程小东和徐克翻拍此片,由王祖贤、张国荣等人主演,之后还拍摄了2部续集,均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影片首次将原文的“兰若”直接用作寺名,改为“兰若寺”,“若(rě)”也被读作“ruò”。而片中的“郭北县”,可能源自原文“北郭”一词,本是指城外的北郊,只是编剧把两个字颠倒一下,改成了地名。1998年~2000年左右,由刘敏涛和刘奕君主演的电视剧《人鬼情缘》,再次这个故事呈现给观众们。只不过这次的古寺变成了“宝塔寺”,可能是因为原著中的古寺有宝塔的缘故。金华寺、兰若寺、宝塔寺,3版不同的《聂小倩》故事,3版不同的鬼寺名字,却均取自原文开头的那同一句话。不过兰若寺的名声远远大过另两版,在很多翻拍的影视作品中,也都直接沿用“兰若寺”这个名字。这应该与王祖贤版《倩女幽魂》三部曲的经久不衰有关,也可能一些编剧觉得“兰若寺”这名字本身就不错,又或者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三、关于“兰若寺”的原型至于古寺的原型,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昔日金华城北有座永福寺,寺旁曾有万佛塔,寺外则是乱坟岗,与原文所说的地址比较契合。有人则认为,在如今金华四中附近,曾有一座西峰寺,昔日是荒郊野外,后成坟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女鬼”传说,“聂小倩”故事即传自此处。亦有人说,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西南部的武义县,确曾有一座兰若寺,并有县志记载,而兰若寺只是几千年来其中的一座寺庙,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不知何处。武义地处金华、丽水、永康三地交界处,群山环绕,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开进,许多古寺已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今尚存的千年古寺,皆已列入省文化保护项目。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兰若”即寺名,而非“寺庙”之意,只是“兰若”可能是金华城北的某个村落,其地有寺,寺以地名。可惜的是,几座寺庙均已不复存在。《聂小倩》是否确有原型,也依旧有待考证。

兰若寺的兰若寺的来历

6. 兰若寺的寺内环境

寺 内现存正殿、僧舍共 8间。正殿3间,歇山顶,明间正书“慈登彼岸”四个大字, 明柱挂一副木刻楹联,上联书“殿宇耸云霞辉映法界”,下联书“楼台临水月光昭禅机”。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耍头蚂蚱形,衬枋头象似云形,兰额、普柏枋出头,殿内无金柱, 昂呈琴面,柱头枋2层,正面补间头拱2朵, 山面一朵,为元代遗构。殿内正中塑毗卢佛,两侧有胁侍菩萨各一尊及韦陀和吕陀二护法。靠东西两壁塑12圆觉,东西壁上绘18 罗汉,皆为明代遗物。殿内西南角塑一尊明代万历年间法华道人像,形态自然,栩栩如生。殿前有水井一眼,井深3.3米,水深1.66米,是五台山的名胜之——,名叫“卓锡泉”。

7. 兰若寺出自哪里?

兰若寺出自《聊斋志异·聂小倩》,位于金华市城北。
兰若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在古文中并不罕见。因此原文所谓“兰若”即指僻静的寺院,而非寺名。其实在《聊斋志异》中,大约有十多篇均提及“兰若”一词,意思也都是指一座寺庙,如《尸变》、《画壁》、《促织》、《辛十四娘》等。此外,古代也将兰草、杜若等香草合称“兰若(ruò)”。细考文中‘至北郭’、‘殿塔壮丽’等文句,此寺庙应在金华市城北,且寺旁有塔。


扩展资料:
兰若寺的原型

至于古寺的原型,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昔日金华城北有座永福寺,寺旁曾有万佛塔,寺外则是乱坟岗,与原文所说的地址比较契合。有人则认为,在如今金华四中附近,曾有一座西峰寺,昔日是荒郊野外,后成坟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女鬼”传说,“聂小倩”故事即传自此处。
亦有人说,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西南部的武义县,确曾有一座兰若寺,并有县志记载,而兰若寺只是几千年来其中的一座寺庙,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不知何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兰若”即寺名,而非“寺庙”之意,只是“兰若”可能是金华城北的某个村落,其地有寺,寺以地名。可惜的是,几座寺庙均已不复存在。但是,金华城北确实有一处极符合原著描述的地方。

兰若寺出自哪里?

8. 关于若兰的诗句

 1.    含有若兰的诗句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出处】
  魏晋•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译注】
  回首顾盼间留下迷人的光彩,撮口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
  ①啸:撮口作声,打口哨。
  【说明】
  《美女篇》是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此诗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赏析】
  如果她不是是采桑女,如果她出现在青山茂林间,也许你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聊斋中的聂小倩。星目流盼,朱唇轻启,气息芳香如兰,足以魅惑千千万万书生侠客。曹植笔下的美女眼神一定是顾盼生辉的,“顾盼遗光彩”单单眼神一转就光彩照人,即使素面朝天,即使粗布麻衣也能使人心迷意乱。不禁如此她还“长啸气若兰”,呼一口气,幽幽芳香弥漫,惊为天人。“长啸”多被解为“吹口哨”,这么一来不仅诗意大减,美人形象也会大跌。试想一个温婉可人的采桑女时不时对人回眸一笑再吹个口哨,就算是在21世纪的今天恐怕也是不被人接受的吧。
    2.    关于芙蕖的诗句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采莲曲~隋·殷英童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芙蕖》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采菱诗》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与,淡水望碧莲。
  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
  高采溢通壑,香气丽广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采莲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夏歌》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采莲曲二首》梁·简文帝(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
  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咏江南可采莲》南朝·梁·刘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同心芙蓉》南朝·梁·朱超 青山丽朝景,玄峰朗月光。
  未及清池上,红叶并出房。日分双蒂影,风合两花香。
  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云雨流轻润,草本应嘉祥。
  徒歌江上曲,谁见缉为裳。 《赋得涉江采芙蓉》南朝·陈·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采莲曲》陈后主 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
  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风住疑衫密,船小畏裾长。
  波文散动楫,茭花拂度航。低荷乱翠影,采袖新莲香。
  归时会被唤,且试入兰房。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采莲曲》唐·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曲池荷》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子夜吴歌(其二)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