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4-05-19 00:34

1.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2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成绩,客观分析形势,提出中肯建议并指出,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大多数指标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

  但反映经济结构的4个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就业、研发经费等3个指标没有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等两个主要约束性指标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
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
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常委会还通过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专利法,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检查等方式,推动
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一届常委会连续5年对“三农”问题进行跟踪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常委会在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报告和相关报告中,都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常委会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执
法检查中,深入了解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
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人大的监督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2004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连续5年增量超过300元,增幅超过6%,2008年增幅达到8%,去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1万
个,登记成员140多万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成员年收入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高度重视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比较效益还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务工面临新困难等问题,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大幅增加“三农”投入,严格保护耕地,逐步理顺粮食等农产品(15.58,0.00,0.00%)价格,不断改善强农惠农的金融和科技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和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转变发展方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改观。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面临的一
切矛盾和问题,譬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比较突
出,归根结底是这个基本矛盾的直接或间接反映。不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和资源环境问题,就不可能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全方位得以推进。因此,科学发展不仅不能排斥和低估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要把经济发展作为增加
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基本手段,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
续发展,这客观上要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片面追求,并不必然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
福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无发展状况尤其值得我们警觉。只有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上,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社会建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最近,江苏省提出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东北三省拒绝“黑色”GDP;山西明确不要带血的
GDP;浙江也开始从“成长的烦恼”中猛醒,说明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符合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与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经济发展≠GDP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涉及到每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资源怎么配置,发展路线怎么选择,这实质上是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突破口是节能减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与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关系

4.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需求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需求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这使得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不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充分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家电下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促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不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作出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突破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通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城镇化改革等战略举措,调整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劳动者只有在利益和权利分配上实现公平,才能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近年来,我国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贫标准、提高养老金比例等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缓和社会矛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

5. 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你好。
       一、推进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
       二、推进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变,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统一,走绿色发展道路,要求企业承担更大责任。
       三、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四、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
       五、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七海人力温馨关爱。

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话题缘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去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大西洋 ”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组专家文章对如何调结构促转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见解。
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推进广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加快扩大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拓展产业腹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广东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广东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腾飞。 2.率先布局关键基础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广东要以装备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抓手,优先发展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中场产业”;以沿海经济带的加快布局为契机,在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钢铁、船舶等沿海重化产业集群。加强空港、海港、内河港、铁路、高速路的联动,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驱动要素转变。以技术、品牌及产业链整合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由劳动力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时尚文化、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等。 4.坚持扩大内需,建立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广东要增大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互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对新能源(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广东要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格局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产业合作,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 跳出传统“生产导向”理念加快转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要有“广东特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工程,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政策和利益关系。因此,与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对应,从策略和战术上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则,各部门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本位主义”,各自强化自身的部门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主次不清,先后颠倒,甚至出现一种“新方式未建立起来,旧方式反而卷土重来”的局面。 首先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加快” 首先,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显然,构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约广东扩大内需的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是一块严重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长”;再如,过去一度视为特色和优势的“两头在外”,现在却成为了明显的“劣势”,更需要“大补特补”。总之,要“快而不乱”,不能胡乱地都“快”。尤其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过剩经济已经是“常态”,在扩大和鼓励生产方面,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再动不动“上项目”或“政策倾斜”。 方向: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服务业中从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 其次,必须明确转变的大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转变方向?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广东大部分区域已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市场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与之相适应,其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朝着升级转型的正确方向变化,而不是“逆向”而变。再如,广东经济正整体处于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是有优先顺序的,必须从商贸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逐步向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反过来。 突破口: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再次,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广东经济过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标志,就是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区域最密集的工厂群和人数最多的“工厂主”。在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厂运动”中,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广东制造”无疑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和中期的一个符号和缩影,这也是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单一地按照“生产至高无上”的理念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推进?还是针对前面所说的“短板”和“瓶颈”对经济结构实施革命性再造? 从目前来看,上述两种路径的选择一直都在进行。有些部门和学者始终热衷于按照“抓生产”的思路来考虑各种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为现在只要把“生产型企业”的升级转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龙头和根本;还有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则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生产导向”理念,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 我认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如果仍然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生产和制造领域,把大量的资源注入到始终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竞争激烈且价值增值波动的生产制造领域,显然不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广东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资本和流通领域,打造和养育一大批广东本土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并推动主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工厂主”型的企业家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资本型”企业家的转型。 进一步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广东企业从“工厂主时代”转型到基于市场主导权的“大商人时代”和“新资本家时代”,并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资本资源,将“广东制造”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外分销网络的构建和控制,大力推进符合现代资本理念的工厂和企业资本化进程,使广东赢得未来30年甚至更长期内新的竞争力。 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转方式重要切入点 要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国家都将生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生产服务业日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地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 生产服务业是指为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行业,其服务功能涉及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目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中介、金融、商务等行业均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化和高级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增长、知识密集的“三高一密”特点。加快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对于有效解决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构建全省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紧缺、扩大产品输出 当前,受到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经济放缓带来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加上庞大工业品生产能力与销售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迫切要求通过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来缓解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但生产所需的资源匮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在全球性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的获得及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变得更为艰难。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购基地、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国外的资源,保障我省制造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出口和调出外省是消化我省制造业巨大产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2.2%。但这种产品销售较高对外依存度的状况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显得更为迫切。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国外和省外建立展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我省产品的调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随着全国各地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峻挑战。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但强调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然而,单纯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0%左右,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撑意义。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从而改善我省制造业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省生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转移成本不断上升、转移企业存活率下降,对产业转移战略产生了严峻挑战。 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引进和诞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后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地生产服务配套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先进生产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弥补粤东、粤西、粤北诸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供给不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51.6:42.9,尽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情况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短腿问题。要解决我省工业长、服务业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而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省生产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还可以有效支撑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7.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话题缘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去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组专家文章对如何调结构促转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见解。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要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向晓梅 要推进广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加快扩大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拓展产业腹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广东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广东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腾飞。 2.率先布局关键基础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广东要以装备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抓手,优先发展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中场产业”;以沿海经济带的加快布局为契机,在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钢铁、船舶等沿海重化产业集群。加强空港、海港、内河港、铁路、高速路的联动,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驱动要素转变。以技术、品牌及产业链整合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由劳动力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时尚文化、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等。 4.坚持扩大内需,建立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广东要增大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互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对新能源(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广东要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格局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产业合作,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跳出传统“生产导向”理念加快转方式●提要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王先庆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要有“广东特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工程,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政策和利益关系。因此,与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对应,从策略和战术上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则,各部门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本位主义”,各自强化自身的部门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主次不清,先后颠倒,甚至出现一种“新方式未建立起来,旧方式反而卷土重来”的局面。 首先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加快” 首先,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显然,构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约广东扩大内需的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是一块严重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长”;再如,过去一度视为特色和优势的“两头在外”,现在却成为了明显的“劣势”,更需要“大补特补”。总之,要“快而不乱”,不能胡乱地都“快”。尤其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过剩经济已经是“常态”,在扩大和鼓励生产方面,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再动不动“上项目”或“政策倾斜”。 方向: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服务业中从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 其次,必须明确转变的大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转变方向?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广东大部分区域已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市场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与之相适应,其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朝着升级转型的正确方向变化,而不是“逆向”而变。再如,广东经济正整体处于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是有优先顺序的,必须从商贸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逐步向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反过来。 突破口: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再次,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广东经济过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标志,就是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区域最密集的工厂群和人数最多的“工厂主”。在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厂运动”中,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广东制造”无疑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和中期的一个符号和缩影,这也是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单一地按照“生产至高无上”的理念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推进?还是针对前面所说的“短板”和“瓶颈”对经济结构实施革命性再造? 从目前来看,上述两种路径的选择一直都在进行。有些部门和学者始终热衷于按照“抓生产”的思路来考虑各种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为现在只要把“生产型企业”的升级转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龙头和根本;还有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则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生产导向”理念,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 我认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如果仍然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生产和制造领域,把大量的资源注入到始终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竞争激烈且价值增值波动的生产制造领域,显然不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广东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资本和流通领域,打造和养育一大批广东本土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并推动主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工厂主”型的企业家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资本型”企业家的转型。 进一步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广东企业从“工厂主时代”转型到基于市场主导权的“大商人时代”和“新资本家时代”,并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资本资源,将“广东制造”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外分销网络的构建和控制,大力推进符合现代资本理念的工厂和企业资本化进程,使广东赢得未来30年甚至更长期内新的竞争力。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转方式重要切入点●提要 要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李冠霖赵雅婷袁明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国家都将生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生产服务业日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地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 生产服务业是指为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行业,其服务功能涉及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目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中介、金融、商务等行业均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化和高级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增长、知识密集的“三高一密”特点。加快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对于有效解决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构建全省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紧缺、扩大产品输出 当前,受到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经济放缓带来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加上庞大工业品生产能力与销售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迫切要求通过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来缓解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但生产所需的资源匮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在全球性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的获得及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变得更为艰难。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购基地、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国外的资源,保障我省制造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出口和调出外省是消化我省制造业巨大产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2.2%。但这种产品销售较高对外依存度的状况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显得更为迫切。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国外和省外建立展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我省产品的调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随着全国各地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峻挑战。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但强调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然而,单纯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0%左右,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撑意义。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从而改善我省制造业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省生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转移成本不断上升、转移企业存活率下降,对产业转移战略产生了严峻挑战。 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引进和诞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后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地生产服务配套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先进生产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弥补粤东、粤西、粤北诸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供给不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51.6:42.9,尽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情况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短腿问题。要解决我省工业长、服务业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而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省生产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还可以有效支撑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8. 企业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下原则: —— 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原则。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停并转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淘汰的技术、污染严重又无力治理的行业和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产业、产品。大力发展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 —— 坚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原则。始终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力,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 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运行和政府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中小企业应主动捕捉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进行调整。同时,政府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调整目标的实现。 —— 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原则。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专业化生产和流通基地,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最终消费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和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坚决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产品。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1、机电工业。围绕农业科技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种植业养殖业机械、收获机械、农牧产品深加工机械和成套设备;依托大型企业集团或优势名牌产品,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原则,重点发展为重大或成套技术装备、输配电设备、汽车等重点产业配套服务的零部件制造加工基地;面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需求,加快发展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舒适、快捷的家用电器产品和塑料、橡胶、电子、印刷、文化、日用化学等产业所需的技术装备产品;积极发展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设备、城镇垃圾处理和大气、水资源污染防治设备;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按照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发展机电仪一体化、智能化产品和重要、专用机械基础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化学工业。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医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产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化工制品,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化肥工业要抓好现有氮肥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应加快新型造气技术的改造;大力发展高浓度氮肥、磷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料生产,努力调整化肥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和易回收、可降解农膜。大力发展新型精细无机化工产品、新型生物化工产品、新型信息化学品、新型高效催化剂、工程塑料及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产品、有机硅产品、有机氟产品、新型膜材料及制品、无机纳米材料、生物活性饲料及肥料、与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生产及配套的专用材料等。 3、食品工业。